窮遊  馬蜂窩太年輕!17年前我們就開始原創遊記了!1998徒步艾貝塔斯曼(二)

2015-01-12 新西蘭中國旅行社之喜洋洋假期    

Tips:點擊上方"新西蘭中國旅行社..."即可關注我們。

如今,接着上次的遊記繼續:窮遊  馬蜂窩太年輕!17年前我們就開始原創遊記了!1998徒步艾貝塔斯曼(一)。如果你沒看過第一部分,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在17年前(那時候神馬馬蜂窩、窮遊都還沒出生呢)互聯網還不算發達的時候,一些中旅員工(後來加入)就已經開始撰寫新西蘭的旅遊遊記了。

這是一篇關于艾貝塔斯曼國家公園海濱徒步的遊記,它還被選中并刊登到了1999年6月的《旅行家》雜志上,今天就讓我們翻開這本塵封了16年前的旅遊雜志,繼續走完這次旅程。

由于時間久遠、所以圖片網上選配,文字為原創内容,如需轉載請著明出處

正文:■用心與自然交流

漫漫步行路,時常會碰到一些年齡相仿的“背包族”。也有些快樂的孩子,背着比他們的身體還高的背包,紅樸樸的笑臉,結實的小腿,雀躍般地走過。我甚至看到一位年輕的母親,背着她不滿周歲的孩子,擦肩而過。

我想起曾在《Wildness》(野外)雜志上讀到過的人稱“outdoorgirl”(戶外女孩)的新西蘭姑娘PetraBegust的一段話。

 

“我父親酷愛徒步旅行。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們全家就經常出外旅行。我們總是開車到某個地方,把車停在叢林邊,然後開始步行和探險。這種成長的經曆真是妙不可言我喜歡步行。漫步中可以看到許多,想到許多,你有的是時間享受一切。我從不恐高。我喜歡站在高高的懸崖上,高度令我興奮…”

 

我注意到沿途所見到的人們面對自然的沉默不語。仿佛是用心在與自然交流,仿佛是守着一種默契與和諧。

 

■人們尊重自然,也被自然尊重着。

 

步行在塔斯曼公園,無論是山路還是沙灘,我沒有見到任何垃圾,甚至一小片廢紙。每個步行者,都背有一個垃圾袋。

每個人産生的垃圾都必須自己帶走。在湯迦海灣的信息站旁,我看到一隻裝面包的食品袋,這是我全程見到的唯一一件垃圾。我的朋友,一位澳大利亞人,罵了句“Fuckdirtyperson!(他媽的髒人!)”,随手撿起來裝進自己的背包。這也是他在旅途中說的唯一一句髒話。

 

■無處不在的旅伴

 

步行的路上,每到岔口,都有指示牌标明方向、目的地及步行所需時間。在特别窄又面臨峭壁的地方會有圍欄或防護網。

山間的飛瀑或急流上都架有結實的木橋,木橋上又覆有一層密密的麻網,防止遊人的東西漏下去。遇有正在修葺或發生過事故的路段,大大的警示牌會提醒你“注意安全!”

 

步行的途中要穿越幾個潮汐地帶。除了地圖上明确的标識外,潮汐地附近都有路牌,詳細标明某月某日漲、落潮的具體時間,還附有一封來自新西蘭環保部部長的信,信中用親切的口吻勸誡你避開漲潮期。

 

偌大的國家公園,并不是随處都可以安營紮寨。新西蘭環保部門為遊人劃出了專門的露營地,規定了營地最多容納的人數,還為營地接通了自來水,蓋有“Hut”(小木屋)。木屋裡是我們所熟悉的那種“大通鋪”。


這種住宿無須預訂,先到先得。露營地附近的廁所是一幢綠色的鐵皮房子,小但非常幹淨。而最令我驚異而感動的是,每一處的廁所裡的大卷衛生紙都好象剛剛裝上,還未用過!我不禁想問,是誰,象一位無處不在的旅伴,一路呵護我,幫助我!


 

■辣椒醬·老納

每年夏天十一月到二月間,塔斯曼國家公園要接待數以萬計的“背包族”。除了新西蘭本地人外,他們大多來自歐洲和日本。

 

人在旅途,感情很容易交流和溝通。一回生,二回熟,如果第三回相遇,那簡直是“他鄉遇故知”了。我就是這樣與德國人海蒂、彼得交上了朋友。

在2号營地,我們是帳篷鄰居。傍晚一起做飯,一邊海闊天空地聊天。聽我哼起十幾年前在中央電視台播放過的德國電視連續劇《海蒂》的主題曲,海蒂的圓眼睛瞪得更圓:“你也看過《海蒂》?!

”彼得問我從中國的什麼地方來,我說“西安”,他一臉茫然,“兵馬俑呀!”我對他比劃,對于号稱世界和第八奇迹的兵馬俑我有絕對的自信。

果然,他終于恍悟了,大叫:“就是那隻地下軍隊!”聊起德國,自然離不開足球。彼得就是個球迷。他說他的家鄉有位足球教練去中國做國家隊的教練……“施拉普納!”這回輪到我大叫了。怪不得他們剛才提到曼海姆我有些耳熟。

“施大爺……老納”這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于是,吹着南太洋的海風,吃着桂林辣椒醬(在新西蘭的超市,你可以很容易買到李錦記桂林辣椒醬),與兩位德國朋友聊着施拉普納的秩聞趣事,那種感覺,恍若夢中。


 

■不能不說的話

 

抵達公園的最後一站瓦努依營地時,已是第四天下午二時了。我那雙被認定“不适合長距離步行”的平足此刻已慘不忍睹地打起了水泡,被沙繩叮了無數個疱,一個腳趾甲裡充滿了濃黑的淤血,過幾天就會脫落吧,但我并不在意。

 

我在意的是,整個的旅途中,沒有人當我是中國人。連那些土著居民毛利人,都熱情地用日語向我問好。

 

一位以色列小夥子怎麼也不肯相信:“中國人會這樣旅遊嗎?”他去過中國,此次新西蘭之行結束後他還要再去中國。他說他喜歡中國,喜歡成都望江公園的竹林,喜歡雲南的麗江古鎮,喜歡陽朔……他已經走完了塔斯曼公園,要騎自行車去更遠的地方。

他的自行車是從以色列托運來的,前前後後綁滿了他的行李。我不知道他的自行車會載他到多遠的地方,但我知道年輕的他已經穿越過非洲的熱帶叢林,在加利福尼亞的海濱曬過太陽,在南美洲的某個小酒吧裡用剛剛學會的西班牙語與熱情豪放的當地人聊天……

 

在尼爾森我碰到過一位荷蘭人。十年前他獨自來新西蘭旅遊,許是尼爾森的陽光太誘人了吧,他留在這個小城打了一年工。當過公共汽車司機,替人照看過小孩。

十年後的今天,他攜妻子舊地重遊,走在大街上居然有人認出了他,他去看望曾照顧過的小孩,他們已經長高許多……我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他談起這一切的激情。

 

他們就是這樣一群“背包族”。他們中有學生,銀行職員、律師、軟件工程師……“Hostel”(招待所)就是他們旅途中的家。這種“招待所”規模都不大,二、三十間房,交通近便,價格便宜、幹淨衛生,裝修各異但頗具家居氛圍。

尤其是那些熱情友好的經營者,個個都是“旅遊通”,對當地旅遊資源如數家珍,對各種旅遊信息了如指掌,幫你預訂各種交通票和旅遊活動,從不加收任何費用。一個小小的“Hostel”,就是一個小小的“聯合國”。你永遠無法預料會在這裡碰到什麼人。

 

在尼爾森的“Hostel”我遇到一位身穿印有“北京大學”字樣T恤衫的荷蘭姑娘。好奇之下,主動與她搭讪。交談了幾句後,她說起了中文,居然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在北京大學讀了三年社會學的她,如今就留在北京工作,供職于一家名為“跋山涉水”的荷蘭旅遊公司北京辦事處。

聊起中國旅遊,這位中文名叫“蘇雅明”的荷蘭姑娘快人快語:“中國太可愛了,有那麼多好玩的地方。可是對'背包族'來說,中國太貴了!比如在北京,你很難找到'背包族'可以住的幹淨便宜的招待所。現在有好多'backpacker'都不敢去北京……有些事情改變起來很不容易吧,因為中國人的旅遊觀念有很大不同……中國的旅遊公司都喜歡接待團隊。

其實你可以算一算:一個旅遊團在中國一般呆十幾天,最長也不過二十天,而一個'backpacker'至少會玩一個月……在某些方面,中國旅遊的大門還沒有完全打開……”。我無言以對。

 

我想起我所見到的這個小小島國新西蘭的旅遊業的點點滴滴:新西蘭的每一處旅遊景點,都設有一個叫“信息中心”的機構。

如果在旅途,那一定是一幢無人看守,從不關門的木屋,裡面陳列着當地地理、生态曆史環境的詳細介紹,有文字、有圖片,有動、植物的标本,可能的話,還會有可以直接飲用的自來水和一次性紙杯;

如果是在大的遊客集散地,這信息中心便會有工作人員提供各類免費咨詢、預訂服務,櫃台裡有食品、飲料,價格與超市并無二價。

 

新西蘭的旅遊巴士司機永遠準時,正點出發,不論車上坐了幾位乘客,他們既是司機,又是導遊,每到一站都會第一個跳下車,為乘客裝卸行李,并免費把每位乘客送往住宿地。

我不由心生感慨:曾經引以為豪的起步晚、發展快的中國旅遊業,似乎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完)